close

  第9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6月11日,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武漢高龍城非遺傳承園,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傳承人集體收徒儀式。收徒儀式上,來自漢陽區江欣苑社區的9名學徒代表以傳統的敬茶、叩拜等方式,向黃梅挑花、楚式漆器、木雕船模等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拜師。社區居民學習、傳承非遺,是江欣苑社區在城鎮化進程中探索社區保護傳承非遺項目的重要舉措。
  據悉,從6月9日到14日,該社區還將陸續上演黃梅戲、皮影戲、楚劇、採茶戲等傳統大戲。
  今年下半年,傳承園二期工程“楚香漢味”、“逸趣園”將建成開放,三期暨“中國·武漢高龍非遺文化傳承體驗園”也將加快推進。
  “中國·武漢高龍非遺文化傳承體驗園”已完成了前期的概念規劃和設計,建成後真正地實現了非遺與科技融合、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新景觀。該項目按照國家5A級旅游景區標準設計,依托豐厚的歷史典故,採用以非遺文化傳承展示為主線,休閑旅游為主體,把非遺文化傳承體驗園規劃建設與吃、住、游、娛、購、育的服務外化功能融為一體,建立數字化非遺博物館、智能化非遺工藝保護系統、多元化非遺傳播、教育化非遺學校、印象化非遺旅游等,更重要的是能就地安置失地和下崗人員就業,預計在2017年底建成。屆時,“中國·武漢高龍非遺文化傳承體驗園”將被打造成一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理坐標”,打造成向世界展示大武漢非遺文化與科技創新能力的“第一窗口”,成為武漢繼黃鶴樓、琴台知音、國際博覽中心等文化名片之外又一“文化地理標誌”和“旅游目的地”,成為 “三個漢陽”建設中“文化漢陽”的重要組成部分。
  原文化部部長王蒙,湖北非遺研究專家、武漢紡織大學教授陳桂枝、馮澤民,南京大學教授、博導徐藝乙等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武漢高龍城是在城鎮化發展趨勢下誕生的全新聚合保護和文化傳承典範,聚合出優勢、出競爭力、出文化力,能夠實現1+1遠大於2的倍增效應。在城鎮化推進中,農民洗腳上岸,如何洗腦進城,如何把民間民族傳統文化帶進社區,江欣苑社區做出了成功探索,以搶救保護非遺為切入點,讓社區居民在就業中提升自己,在文化中陶冶自己,同時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成為城鎮化進程中非遺傳承保護的社區實踐的樣本。
  2012年,湖北省內的54個世界級、國家和省市級的非遺項目入駐社區,先後建成“一園兩館”:武漢高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園和高龍博物館、漢繡博物館,集保護、生產、展示、銷售、研究、傳承為一體。
  2013年,武漢高龍城傳承園成功申報3A旅游景區。
  傳承園黃梅挑花傳承人石九梅今年6月獲得全國“第二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成為我省唯一獲獎者。
  傳承園今年也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基地,填補了武漢市空白,也填補了湖北省空白。
  據悉,江欣苑社區黨委書記胡明榮6月16日赴京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參加文化部舉辦的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並作交流發言,是全國唯一一名參會的社區黨委書記。
  傳承人劉國瑞說,園區主動幫我們尋找產品銷路、建立傳習所,與武漢高校聯合建立產學研中心,收入大幅度提高。
  紅安大布傳承人鐘先梅說,土布“進城”落戶江欣苑後,游客涌進店面,不只是中國人來買,洋人也來買。去年年初,一個美國人一次買走3匹土布,這是她進城前想都想不到的。以前土布作坊在紅安縣下麵小鎮,外國人根本就不可能去到那麼偏僻的地方。
  2012年,黃梅挑花傳承人石九梅、江漢皮影傳承人湯先成、漢繡傳承人任本榮、武漢花燈傳承人劉泥巴、漢陽高龍傳承人劉衛祥獲得了區級英才獎。任本榮、石九梅、劉泥巴等傳承人還被一些高校聘為“客座教授”,成為省婦聯、市婦聯等相關單位培訓基地的講師。2013年,園區八個項目隨湖北代表團出訪臺灣;2014年,五個項目出訪俄羅斯,進一步提升了湖北傳統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初步探索出一條以項目帶動、以社會資金為主體、讓大師作品變成商品的大規模非遺保護和發展新路子。
  武漢高龍是活躍在漢陽區江堤一帶的民間舞蹈祭祀活動,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有1400多年。新世紀以來,隨著城中村改造,失去土地的農民和漁民,入住嶄新的村改居社區——江欣苑社區,高龍沒有了原來滋生的場所、傳承的空間和環境,出現了培養傳承人難、組織表演難、活動經費難等一系列問題。
  如何讓老祖宗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絕活、絕技,走進新的社區,就成了擺在社區管理者面前的一個重大的亟需突破的課題。經過社區居委會多方努力,最終依托社區現有的1萬多平方米的門面房,進行高龍製作、培訓、表演等。
  通過這一有力的搶救和保護措施,武漢高龍得以活躍在社區。每年都要定期舉辦大規模的舞龍大賽,曾獲得中華舞龍大賽金獎第一名,並多次應邀赴臺灣文化交流和上海世博會演出,連續六年代表湖北省非遺文化項目在中央電視臺除夕新聞聯播中向全國人民拜年,在國內外贏得廣泛贊譽。
  高龍的成功傳承保護,給社區管理者很多啟發:讓非遺融入社區,讓居民零距離感受非遺、學習非遺,是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化水平的有效路徑。
  居民肖詩龍說,“雖然我們居民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但我們做成了一個文化的事,也成了有文化的人。”  (原標題:城鎮化進程中非遺傳承保護的社區實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37huqoy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